北京市教委10月21日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要點英語從150分下調到100分,可以一年兩次考試,如果你高一的時候就考到了100分,那么高二高三的時候就可以不學英語了(10月21日央視)。
近日,多省都在醞釀高考英語改革,方案要么是取消聽力要么是不計入總分,雖然尚未塵埃落定,但“弱化英語”的態(tài)勢已經很明顯。如今,北京則率先出臺方案,規(guī)定從2016年起,中高考中英語的分值將有所降低,而語文的分值則相對地有所提升,這必然會對其他地區(qū)的高考英語改革做出示范,“弱化英語”的趨勢,很可能會成為高考改革的重要內容。
北京的規(guī)定一出,網友便開始議論紛紛,盡管各種觀點都有,但好評率還是占了多數。客觀來說,“弱化英語”固然是一種理性回歸,但也不可過于拔高。畢竟,高考改革的步伐,遠不止英語這一環(huán)節(jié)。過分地關注“弱化英語”,很可能遮蔽了高考改革的真問題。在“弱化英語”之外,高考改革的拼圖還有不少。如異地高考,盡管各地的方案大多出來了,但“門檻高”的規(guī)定,無疑消解了這項制度的善意初衷;再如高校去行政化,但一直是說得多做得少,真正的行動的確不多;又如多元評價體系,我們都知道高考的單一評價模式是不科學的,搞多元評價才更加妥當,但制度方面的努力,仍然十分鮮見。
簡言之,高考改革絕不可能只是單一的改革,那無論是最近引發(fā)熱議的“取消高考加分制度”,還是如今“弱化英語”的舉措,都只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拼圖。完成了一塊拼圖,固然值得高興,因為這也是一種進步,但不能滿足于現狀,而應繼續(xù)推進高考改革向深水更深處邁進。畢竟,公平與科學才是高考改革的最終旨歸,那就需要無限的努力。所謂公平,便是保證每一個學生有均等的機會;所謂科學,則是對每一個學生的評價體系必須中肯,不能厚此薄彼。(龍敏飛)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