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chuàng)

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堅守教育初心 防止技術凌駕于育人之上

孫競、李昉、實習生呂軒
2024年02月01日19:2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2月1日電 1月31日,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上海閉幕!爸悄軙r代、教育何為”成為世界關注的時代命題。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既是推動教育實現更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數字倫理方面的現實挑戰(zhàn)。如何堅持“智能向善”,推動人工智能持續(xù)賦能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人民網記者在大會期間采訪了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

人工智能不能被局限在提供答案的層面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在無形中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成為獲取知識和傳播知識的工具。面對人工智能,鄭慶華指出,要趨利避害,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擁抱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帶來的新機會和挑戰(zhàn)。

“我們堅決不能躺在讓人工智能給我們提供答案、給我們做作業(yè)、給我們考試這些上面。相反,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應用人工智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強化專業(yè)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問題為導向創(chuàng)新理論和方法,破解工程技術的難題,這才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目標。”鄭慶華強調。

鄭慶華介紹,目前,高校自主開發(fā)的人工智能學科模型已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在同濟大學,每天要錄制幾百門甚至上千門課程,用來分析老師每門課程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同時,通過大模型分析學生在圖書館下載了什么內容、閱讀了什么資料,可以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難點,便于教師精準輔導。

“過去的教育是大水漫灌,現在利用人工智能,我們可以做到精準滴灌,進行個性化的輔導,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编崙c華談到,“此外,在學業(yè)評價方面,過去只能通過一張卷子來評測,現在可以對學生進行全過程、多維度的分析評價,找到優(yōu)點與短板!

鄭慶華認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為解決教育個性化問題提供一種很好的可能性。未來幾年,教育評價方式將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躍升。他希望,青年人也可以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過程中認識到科技創(chuàng)造價值、科技創(chuàng)造知識的這種魅力,激發(fā)他們內心學習的動力。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應當堅守初心

鄭慶華指出,人工智能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包括改變知識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弱化大學的作用、功能和地位,影響人類正確的價值取向,顛覆現有辦學管理模式等等。人工智能互聯帶來的問題同樣不能忽視,例如人和人之間的交流被削弱。

他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解決了知識獲取的手段、方法、效率、質量,使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可以在虛擬環(huán)境下順暢地進行,但是絕對不能替代真人教育。

“人還是要通過感情,讓愛來賦能教育,不能全部用數字化來替代。這種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動、肢體的語言,才使教育更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鄭慶華表示,“該動手的還要動手、該互動的還要互動、該一塊娛樂的還要一塊娛樂,否則人和人就變成了機器跟機器的交流。這個跟教育的初心是不相吻合的,我們需要用愛、用真情實感、用能力、用素養(yǎng)去教化人、提升人、培養(yǎng)人。”

鄭慶華認為,教育的根本初心是使人向善,提高人類的文明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讓人在追求科學真理的路上不斷前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應當堅守初心。從教育的本質上來說,是從思想、理念、方法、技術等全方位對人的全能教育。

“要保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人類要把機器先訓練好!编崙c華提到,要人工智能正確地賦能教育,首先得把機器修煉好,讓機器按照人的價值導向去做人想讓他做的事情,而不能讓機器來支配人,這是目前面臨的難題。

未來教育將是機器、教師、學生共同成長模式

AI賦能在不斷改變教育的格局,那么未來的教育將是一種什么形態(tài)呢?鄭慶華認為,未來的教育將形成“師—機—生三元模式”,機器與教師、學生互學習、同進步、共成長,以人機協同的新智商超越人類自身智商的局限性。

“這個過程里,需要解決好人對人、人對機、機對人的三類教育,其中最關鍵的是做好人對機器的教育,即訓練機器,使機器遵從人類認知,實現價值觀對齊。”鄭慶華說。

未來人與人之間的教育中,傳統教師作用也將發(fā)生調整,重在價值塑造、思維創(chuàng)新和能力培養(yǎng),而知識傳授的作用將不斷弱化。在機對人的教育方面,鄭慶華認為,人工智能將更加深入地賦能教育,同時還會產生機與機之間的互相學習,例如對抗博弈、自主智能等。

鄭慶華建議,面向未來,既要發(fā)揮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又要防止技術凌駕于育人之上。對教師而言,要教會學生如何思考與創(chuàng)造,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和獲取。對學生而言,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絕不能滿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現成答案。

“我們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堅持科技向善,解決好人機共融問題,實現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全過程,朝著人類設定的價值方向去前進!编崙c華表示。

(責編:孫競、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商洛市| 滨海县| 铜鼓县| 手机| 丰都县| 泊头市| 宜都市| 华池县| 太保市| 乳源| 玉龙| 台中县| 大宁县| 和政县| 永安市| 姚安县| 文安县| 嘉善县| 梅州市| 丹寨县| 武清区| 漾濞| 东乌珠穆沁旗| 江华| 兴化市| 芦溪县| 井陉县| 台江县| 仪征市| 江门市| 元江| 调兵山市| 伊宁市| 阿勒泰市| 二连浩特市| 怀来县| 斗六市| 兴城市| 莎车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