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圖
我國歷史上的科舉選拔考試影響甚大,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試、入學、登科、做官;
功名不僅是讀書人的個人奮斗目標,也是家庭、宗族和地方政府的大事,而且,全社會都會厚待科考士子。
壹 宗族鄉(xiāng)里對考生的種種資助
每個家族都希望本族子弟中多出有功名之人,并在仕途上有建樹,一是可以光宗耀祖,二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整個家族都能不同程度地沾光。所以,從宗族到政府,都盡最大努力厚待考生。
科舉時代,宗族積極資助本族考生。很多有文化傳統(tǒng)的家族,為了扶持本家族的貧窮子弟有機會讀書應考登仕途,設有義塾和義田,這甚至被看成是家族祠堂的責任和義務。
譬如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義莊“范義莊”,是北宋名人范仲淹于1049年購置千畝義田創(chuàng)立的,作為宗族公產(chǎn)用以周濟族人,并開辦了義學。到其兒子范純?nèi)实臅r候,再為義莊置田千畝“以供族眾滋大”,除了辦義學,還資助、獎勵族中貧寒子弟科考。1065年,范純?nèi)蕦⑥k理義莊的事上奏朝廷,得到中央政府的贊賞。
清代的很多宗族都有資助、獎勵本族子弟科考的規(guī)定。如《毗陵唐氏宗譜·宗規(guī)》規(guī)定:族中子弟參加鄉(xiāng)試給路費銀二兩,中了舉人給賀銀六兩;到京城會試給路費銀子十二兩,考中進士給賀銀十兩。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錢款。
同時,清代民間有“義塾田”的?钯Y助族中貧寒子弟讀書科考,特稱為“書田”、“資讀田”,或者叫“賓興田”。俞樾的《春在堂雜文四編》記載,永康人應敏齋官至布政使,退休后,買了二百畝田幫助本家族的貧寒子弟讀書考科舉,稱之為“永康賓興田”。這在清代很流行。
明清時期,地方士紳還創(chuàng)立了民間集資助學的形式,叫“賓興會”,專門資助士子參加科舉考試。它對于擴大古代“養(yǎng)士”范圍、化解社會一部分文人之間的貧富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
親友對于考生的資助,更是常有之事。宋代吳處厚的《青箱雜記》記載了一個很“別致”的資助方式。北宋邵武人龔國隆要去京城參加考試,旅程長,家里窮,沒有那么多路費!巧的是他的伯父是個小京官,正好手頭有些“驛券”(當時官路上公家旅店里乘用車馬、使用夫役的消費券),就都送給了侄兒。小龔就這么一路走一路食宿于國營飯店,到京師參加了“高考”。
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的話本小說中,有許多士子在妓女資助下登第的“佳話”?梢哉f,在中國古代,一個讀書士子的脫穎而出,往往凝聚了整個家庭、整個家族甚至整個鄉(xiāng)里的心血和資助。
貳 政府對考生的優(yōu)待政策
在古代,因為考生都有可能成為國家棟梁,所以,政府相當優(yōu)待。漢代賢良方正科的考試選拔,地位最高,由皇帝臨時下詔、各行政長官推薦已仕官吏或平民百姓參加考試,考生由公家車馬接送。
《史記·東方朔傳》中記載:“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惫嚱铀涂忌,這是漢朝統(tǒng)治者對知識分子的優(yōu)待,列朝列代多多少少都有優(yōu)待考生的措施。
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規(guī)定:“舉人公車,由布政使給與盤費!奔催M京應試的舉人考生的路費,由地方財政支付,路費多少,因路程遠近而不同。如廣東瓊州府最多,每名舉人考生給三十兩白銀;山東最少,每名只有一兩;其余地區(qū),由三兩至二十兩不等。
另外還規(guī)定,云南、貴州和新疆的應試舉人,除了每人發(fā)給白銀三兩之外,還發(fā)給火牌,憑牌供給驛馬一匹,車上插一面“禮部會試”黃布旗。這樣,應試舉人在趕考路上既有錢用,還有專車可坐,架勢相當拉風。
據(jù)劉禺生的《世載堂雜憶》記載,清代考生“欲取秀才”參加縣考時共考5場,層層篩選,參加第5場的考生,縣官要準備飯菜、點心款待,名之為“吃終場飯”。
作為科舉考試制科之一種,還有叫博學宏詞科的,唐朝開元年間始設,清代改為博學鴻詞,所試為詩、賦、論、經(jīng)、史、制、策等,不限秀才舉人資格,不論已仕、未仕,凡是督撫推薦的考生,都到北京參加考試,考取后就可以當官。有清一代,只進行了兩次,一是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一是乾隆元年(1736年)。
國家格外優(yōu)待博學鴻詞科考生。據(jù)劉廷璣的《在園雜志》記載,康熙十七年的博學鴻詞考試“最為盛典”,考生是由朝廷三品以上的高官,以及地方省級官員推薦的,考官由康熙皇帝親自擔任。一看這陣勢,就知道規(guī)格極高。
“嗣內(nèi)外薦舉到京者五十九人,戶部給與食用!本褪钦f,這些考生吃的、用的,以及路費都由國家出錢埋單,而且,“先行賜宴,后方給卷”。吃飽了再考試!考完之后,合格的立即授予官職;沒考取的,政府安排車馬好吃好喝地送回家。這樣的待遇,哪個考生不夢寐以求!□李曉巧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