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制圖 鄔思蓓
晚報記者 肖波 報道
當社會各界圍繞溫嶺幼兒園老師虐童事件,某幼兒園老師打孩子耳光等體罰事件時,徐匯區(qū)紫薇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們進行了一項 “超前”的調研——發(fā)生在幼兒園和家庭的隱性傷害。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約有七種言行被列為日常生活和教學中容易對孩子造成隱性傷害。
調查
兒童隱性傷害危害性更大
紫薇幼兒園多年來開展生命教育,在日前召開的2012上海學前教育年會上,該幼兒園的生命教育課題引起眾多同行的關注,其中的一個子課題——“隱性傷害”更是因其前沿而引發(fā)熱議。該課題調查了大班共126名幼兒、幼兒的家長[微博],既包括父母也包括祖輩。其中47%是男生及其家長,53%是女生及其家長。隱性傷害是指對兒童所造成的一種心理傷害,使兒童的心理不能健康發(fā)展。由于隱性傷害不如顯性傷害的后果明顯,隱蔽性較強,在幼兒表現(xiàn)出心理障礙時,人們才會覺察到。因此,隱性傷害對個體和社會的危害性更大,更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恫嚇: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一些孩子在調查中都表示,爸爸媽媽曾用“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再不起床爸爸媽媽就都走了,你一個人在家吧”等話語來嚇唬他們。這些話都是家長在無意間說出來的,家長不以為意,但孩子卻記住了,而且,不少孩子會信以為真。調查中,大班的寶寶紛紛反映,還有一些諸如“我不喜歡你了”、“誰會喜歡你”、“討厭死了”等讓孩子受傷害的話都曾經(jīng)從父母嘴里聽到。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從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某些教師在面對幼兒的不良行為時,有時也會采取恫嚇的手段。比如,某個幼兒特別愛哭,教師為了制止幼兒的哭泣,便嚇唬說:“再哭,就不讓你媽媽來接你!”“再調皮,就把你送到別的班級去!”雖然這些教師的主觀愿望只是想通過此手段讓幼兒停止哭泣,但實際上,如果經(jīng)常使用這種恐嚇的手段,會讓幼兒產(chǎn)生心理壓力,會對幼兒造成心理傷害。
■徹底否定:你怎么這么笨
調查負責人之一,徐匯區(qū)紫薇實驗幼兒園陸曉蕓老師表示,有時,家長和老師對孩子行為舉止和言行進行不適當?shù)狞c評,或者不經(jīng)意的諷刺、挖苦,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
大班小朋友栩栩的媽媽在教孩子讀英語字母時,反復教了幾次,孩子都不能念準音,一著急就使用了“怎么這么笨,不聽話”等句子。當時,媽媽純屬無心之言,但事后孩子仍記得十分清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孩子在英語學習方面表現(xiàn)出不自信,怕自己 “太笨”而讀不出英語字母。
很多家長喜歡把 “小笨蛋”“真笨”掛在嘴邊,有時甚至感覺家長是帶著愛意來說這句話。但孩子因為年齡太小,分別不清父母或老師說這句話的真正意圖,如果經(jīng)常說孩子笨,孩子就會真的認為自己很笨,不如別人,容易導致自卑、情緒低落、焦慮甚至自我懷疑。
■情緒轉移:心煩就對孩子粗暴或敷衍
萌萌和欣欣告訴老師,有時爸爸媽媽會特別不耐煩,后來才知道,是因為他們在單位遇到不順心的事,這樣的日子里,如果自己不聽話,爸爸媽媽就會“特別兇”。事實上,記者采訪了五六位年輕家長,他們都表示,工作壓力大,如果遇到被領導批評或者工作特別繁忙而不得不帶回家的時候,再遇上孩子“作”或調皮,就可能對孩子講話時帶上自己的情緒而顯得粗暴或敷衍,有的父母會在事后產(chǎn)生內(nèi)疚情緒,有的家長則覺得這很正常。其實,父母把工作中的負面情緒有意無意帶給孩子,很容易對孩子造成隱性傷害。
該幼兒園調查發(fā)現(xiàn),一方面,家長保護孩子免受隱性傷害的整體意愿十分強烈;另一方面,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對孩子造成隱性傷害,也有家長認為自己的相關行為沒有太大的影響,不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傷害。
■忽略漠視:容易導致孩子自卑
一位家住靜安區(qū)的小學生媽媽對記者說,曾經(jīng)聽說有小學老師因為家長得罪她而上課不給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這位媽媽感嘆,老師在孩子眼中的地位有時甚至超過父母,得不到老師的肯定,對很多孩子來說,這是致命的打擊。如果一個孩子和老師打招呼,老師不理他;上課舉手老師不叫他。不出三天,孩子就會產(chǎn)生 “老師不喜歡我”的想法,如果持續(xù)一周,孩子就開始對上學沒有興趣,自信心減退。失去自信,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有多大,這是難以想象的。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無意中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奔易∑謻|新區(qū)的龐女士說,孩子是家長最敏感的神經(jīng),如果老師用漠視來傷害孩子,那真是傷人不見血。在記者采訪的幾位家長中,他們一直認為,冷落漠視是最不能接受、也是最害怕發(fā)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隱性傷害。
■比較:總表揚別人家的孩子
“哎呀,我們家的××連筷子都不會用,丟人死了!” “和你女兒比起來,我兒子差了不是一點點哦!”當眾批評孩子是許多家長經(jīng)常無意間做出的行為之一,也有些家長因為謙虛總是在別人面前說孩子 “不行”,這也是無意隱性傷害的表現(xiàn)之一。即使是當著家人的面批評孩子,也會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挫,更不要說當著外人的面。
調查發(fā)現(xiàn), “當幼兒第一次犯了嚴重錯誤”,家長能夠運用說理的教育方法,告訴孩子其錯誤行為所在,孩子更多地表現(xiàn)出 “承認自己的錯誤并表示改正”;反之,如果家長只是訓斥、打罵孩子,而不考慮孩子的情緒反應,則會激起幼兒的反抗行為,孩子往往是在家長對他的打罵中學會“頂嘴”, “以漠視批評來反抗家長”,當他走出家門,就會 “攻擊欺負其他幼兒”,以發(fā)泄心中不滿,使得 “沒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從而導致社會適應不良。
大5班男孩陽陽、大1班女孩蓉蓉都表示,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常常會把自己和別的孩子比較,經(jīng)常在自己面前表揚 “別人家孩子”,而孩子們最討厭的就是大人們總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作比較,因為這樣會令他們覺得自己很差勁。心理專家表示, “別人家的孩子”是許多中國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超越的一個影子,很容易在無意間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因常受到比較和訓斥,幼兒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挫傷,產(chǎn)生自卑感,漸漸地表現(xiàn)出不積極主動、對人對事冷漠,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原因
三大因素最易導致隱性傷害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導致家庭和校園隱性傷害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因素。
首先是家長和老師的工作壓力。一位從事廣告業(yè)的家長告訴記者,其實自己也知道,好幾次對孩子發(fā)火是因為自己當天的工作非常繁忙,回到家還要加班,孩子又纏著自己,還耍小性子,放在平時,他多半會慢慢地對孩子講道理,可是遇到自己也焦頭爛額,他就抓狂了。最后以自己大吼大叫、孩子大哭大鬧,一頓揍屁股結束,事后自己也后悔內(nèi)疚。但第二次處在這樣的焦慮狀態(tài)時,仍然會不由自主地簡單粗暴教育孩子。
而老師的工作壓力則更大,很多 “獨二代”被父母祖輩寵得自理能力極低,脾氣比誰都大。
浦東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因為出生高峰,滬上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擴招,一個班級的孩子從過去的20多個增加到30多個,許多幼兒大班孩子多達35個,老師的工作強度大大增加。當一個人處在高強度、高緊張的狀態(tài)下,自己的神經(jīng)也?嚲o,有時也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隱性傷害是一些教師在身心極其疲憊情況下的一種情緒宣泄與釋放。
其次是部分老師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采取不當?shù)慕逃绞。一些家長保持著 “孩子是我的,就得按我的方式教育”的傳統(tǒng)權威觀點;有的可能覺得自己小時候挨了也照樣正常長大,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而大部分家長則因為第一次做父母,對兒童心理和教育比較陌生,遇到問題有時會出現(xiàn)簡單化處理。
而老師中,少數(shù)新老師因專業(yè)能力尚需要提升,個別老教師有傳統(tǒng)的 “一言堂”作風,喜歡順從聽話的乖孩子,對個性突出、比較自我或調皮的孩子不待見,遇到 “問題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粗暴或其他不良教育方式。
最后,部分家長和教師自身也可能有心理問題。一些家長或老師在童年遭遇過創(chuàng)傷,有的甚至有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當他們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很容易在接觸孩子的過程中作出不當行為。
■差別對待:“寵兒”“棄兒”同受傷害
內(nèi)向、文靜的孩子可能比較悶,調皮、活潑的孩子可能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家里注重“快樂教育”的孩子可能識字量并不大……有的老師喜歡安靜的孩子,有的老師偏愛活潑的孩子,無意間可能導致不同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但這些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師眼中的寵兒,可能得到的機會更多,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樣樣都強。而 “調皮鬼”則可能在老師看來處處不順眼,容易在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 “不待見”的語言。還有一些孩子可能因為不主動表現(xiàn)而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些差別對待無論是對 “寵兒”來說,還是對 “棄兒”來說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在一次幼兒教師內(nèi)部討論會上,老師們就一個案例進行討論。中班的女孩小瑤動不動就哭,她一直是老師批評的對象,瑤瑤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顯得孤僻、退縮、不善交際。另一個孩子卻因為畫畫得過獎,給老師帶來過榮譽而成為寵兒,即使欺負別的小朋友,老師也輕描淡寫地一句帶過。在場的老師都不贊成案例中這名老師的做法,有老師表示,遇到這樣的孩子確實讓人傷腦筋,可以考慮讓瑤瑤哭的時候獨處;也有老師表示,要找家長分析原因,可能和家庭教育有關。一位老師感嘆,我們應該公平關愛每一個孩子——不管他們的個性如何、長相如何、能力如何、社會背景如何。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對幼兒的影響是直接而長遠的。
■定性:使孩子遭遇不公平對待
滬上某幼兒園大班小女孩維維(化名)前一陣子總喜歡把幼兒園的或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悄悄帶回家玩,起初老師沒有發(fā)現(xiàn),一天一個小朋友的家長告訴老師,自己孩子的玩具被維維帶回家并且沒有歸還。老師就觀察了維維,發(fā)現(xiàn)他當天也悄悄拿了個幼兒園的小玩具放進書包。于是老師把維維的家長叫來商量這件事,但維維家長覺得這是小孩子無意識行為,并認為 “別的孩子家長也太小氣了”,沒有對孩子的不妥的行為進行及時糾正。老師不同意家長的觀點,但卻做了一個“過分”的行為。她對全班的孩子說,不經(jīng)人同意悄悄拿別人的東西的行為叫偷,像維維這樣就很不對,結果一些孩子回家后就和家長說維維偷東西,并且不愿意和她玩。
一方面,老師簡單給孩子的行為定性,使對是非概念尚且模糊的孩子遭遇不公平的對待;另一方面,公開指責維維的行為是 “偷竊”,相當于對其他孩子說 “你們別理她,她是個壞孩子”,這種言行會對有行為偏差孩子造成孤立,令其受到心靈創(chuàng)傷,也不利于其他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
現(xiàn)象
“務農(nóng)家長”對孩子不當否定最少
那么,家長的學歷、職業(yè)及家長的修養(yǎng)在無意隱性傷害行為方面有什么差別嗎?這次調查顯示,相比較于其他家庭教養(yǎng)人,母親的學習防護知識意愿表現(xiàn)最為強烈。家長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從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這次調查顯示,約有兩成家長為職員, 19%為企業(yè)經(jīng)理,工程技術人員和教師均為13%。通過統(tǒng)計檢驗,結果顯示在家長職業(yè)因素在 “不當?shù)姆穸ㄐ袨椤表椖可,有顯著差異。令人意外的是,以工人、店員和事業(yè)單位領導為職業(yè)的家長對孩子 “不當否認行為”相對最多,而務農(nóng)家長的不當否認行為最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的家長是領導,他得到的批評相對比一個務農(nóng)者孩子得到的多。
家長學歷影響對于隱性傷害的認知。調查對象中,學歷是高中、中專和技校的占到4%,學歷是大學專科的占18.3%,學歷是大學本科的占50%,學歷在碩士以上的為27.8%。然而并不是簡單的學歷越高認知越科學,但受過大學教育的家長的認知明顯比高中、中專和技校學歷的家長的科學。
在學習防護知識方面,母親的學習防護知識意愿最為強烈。男孩的家長比女孩的家長更關注家庭隱性傷害,更愿意合作解決問題,也更愿意學習防護知識。
困惑
冷處理和冷暴力的界線:關鍵看是否愛孩子
“有時我們的老師有點困惑,因為在教育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需要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的時候,老師害怕這在家長眼中會成為冷暴力!币晃唤邮懿稍L的園長對記者說。
某幼兒園中班一個小男孩常喜歡招惹其他小朋友,班里好幾個孩子曾被他追著打,老師批評之后好了兩天又故伎重演。老師再次批評他,并告知小朋友在小男孩改正錯誤前不要和他玩耍。但這個 “隔離”措施在家長眼里看來就是隱性傷害。
在家里,有些家長也沒有意識到,當孩子犯錯之后,對其冷冰冰的言語口氣、冷漠的眼神其實并非科學的 “冷處理”,而是一種冷暴力。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副主任醫(yī)師徐勇接受采訪時表示,冷處理和冷暴力完全不同,他們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前提——是否愛孩子。心里懷有愛的老師或家長,在冷處理的時候是從為了孩子好的點出發(fā),他們的眼里、心里因為有愛,所以不會惡狠狠,也不會有出格 “處理”。
冷處理是針對孩子特定的行為進行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針對其不恰當行為而非針對他這個人,只要改正錯誤的行為就好;冷暴力是針對這個人,而且往往是持續(xù)的。對孩子進行冷處理,但平時在其他方面對孩子還是一樣關心,這會讓孩子感覺到是自己的行為出現(xiàn)問題了,家長和老師才會 “冷處理”,他們內(nèi)心會建立安全感,也會改變不良行為。
徐醫(yī)生說,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與其照顧者的關心愛護鏈接有密切關系,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拒絕、被忽略、被放棄時,就會影響其安全感。老師是否喜歡自己,很容易被敏感的孩子感覺到。徐醫(yī)生表示,在所有的隱性傷害中,忽視、冷漠、放棄是最傷人的,舉個例子說,當兩個孩子吵架、打架時,他們常常會說 “我不睬你了”,因為這是對別人最嚴重的懲罰。
幼兒的身份感和自我認同來自他們的照料者,小孩子從小在父母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當他們看到媽媽看著自己眼神是關心的,充滿愛的,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值得愛的人。反過來,如果父母或老師經(jīng)常用惡狠狠的眼神、淡漠的眼神、鄙視的眼神、責備的眼神看他們,自卑就會瘋長。
建議
家長和老師都學點兒童心理學
徐勇醫(yī)生說,避免對孩子造成隱性傷害,這對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很高,因為孩子會不斷犯錯,而老師和家長必須學習相關的心理學,否則當孩子調皮時,老師和家長很容易覺得 “孩子是故意跟我過不去”。他們要學習與孩子的相處之道,否則遇到問題很容易感到無助、憤怒、焦慮。
調查中,父母都表現(xiàn)出十分愿意接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訓,紫薇幼兒園園長張愛蓮表示,一方面,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親子觀和教育觀,另一方面,家長要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尊重幼兒,平時民主平等地對待幼兒,注意對幼兒養(yǎng)教結合、愛嚴結合。對于幼兒園老師來說,這是一份 “良心職業(yè)”,避免幼兒園發(fā)生隱性傷害,就需要老師提高師德師能,提高專業(yè)能力。
張園長說:“我們做這份課題,目的就是希望引起教育者、家長和全社會對隱性傷害的重視,同時,希望所有的老師在學習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德能,同時指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科學關愛孩子,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意想不到的傷害!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幼兒園開始關注老師的心理健康,利用拓展訓練、旅游、談心等各種方式來建立團隊文化、疏導教師情緒。但很少有學校建立日常的讓老師發(fā)泄、解決情緒問題的渠道,很大程度上這決定于學校領導是否愿意采取足夠的措施幫助老師減壓。比如一些企業(yè)向專業(yè)心理機構購買EAP (企業(yè)員工援助方案)服務,員工遇到心理或情緒問題,可以在隱私保密的前提下直接請教心理專家,解決問題。此外,中小學老師的晉升、榮譽、收入如果和成績掛鉤,老師壓力增大,自然情緒不佳,容易出現(xiàn)簡單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