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蘋果手機,比普通手機貴幾倍,對還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而言,堪稱奢侈消費。而在武漢竟有2萬余大學生背債買“蘋果”。(3月18日《武漢晚報》)
“大學生”的主體,“蘋果”的標簽,“背債”的點綴,針對“大學生背債買蘋果”一事,我們無疑有理由批評當今一些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的行為,但顯然我們也不必棒殺之。
原因在于:一者,根據(jù)新聞報道,盡管有百余名大學生逾期未還款,但較之逾2萬名大學生貸款購物的總數(shù),也意味著絕大部分學生貸款購物之前,已有一定的思慮。二者,倘若以新聞報道里的“每月要還399元”為例,還貸的錢學生們除了從牙縫里摳,課余時間多找點兼職、多打點零工,或者努力學習盡量得個獎學金,也是足以還貸的。換言之,某種意義上講,“背債買蘋果”也許算不上是奢侈消費。
當學生們針對貸款與否,對貸款消費有了一定的了解,對自身的能力有了足夠的審視;當學生們?yōu)榱诉貸需要節(jié)衣縮食、精打細算。果真如此的話,一定程度上難道不會利于學生“經(jīng)濟眼光”的培養(yǎng)?難道學生對“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不會有切身的感受?更關(guān)鍵的是,如果一些學生到時真的還不起貸,經(jīng)歷了此次“奢侈消費”后的痛楚,難道不會對理性消費有一番重新的認知?
我們一直強調(diào)理性消費,大學生理性消費的培養(yǎng)也始終是我們的討論范疇。但效果甚微:宏觀層面,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發(fā)達國家,人們將4%的收入用于購買奢侈品,而在我國,許多消費者用收入的40%或以上來購買奢侈品;微觀層面,炫富、奢侈消費比比皆是。誠然,解決此番社會現(xiàn)象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但針對象牙塔內(nèi)的非理性消費行為,針對大學生理性消費的培養(yǎng),又何不以“百聞不如一見”的道理為支點呢?與其苦口婆心的勸說要理性消費,不如予以學生們一定的“超前消費”的空間,要么形成理性消費的習慣,要么付出“成長的代價”,對于學生的成長總之都是有益的增量。
當然,值得重申的是,商家不應(yīng)唯利是圖,不該一味的花言巧語吸引學生們貸款購物,同時不該忘記有一份社會責任需要自己承擔,宜“經(jīng)常提醒大學生使用分期付款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償還能力,一定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陷入“道德洼地”。(四川新聞網(wǎng)太陽鳥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