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出臺,取消共建生堵住條子生,啟用統(tǒng)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系統(tǒng),使每個學生的入學軌跡透明、清晰,不給任何人留下操作空間。在政策文本中,直接取消共建生;對入學狀態(tài)進行監(jiān)控,讓條子生暴露在陽光之下。這兩個辦法,力圖卡住擇校入學的脖子,讓以錢入學和以權入學更加艱難,這是義務教育回應社會輿論的重要舉措,是義務教育在政治層面上的重大進步,在教育公平的路子上前進了一大步。
義務教育作為普及教育,應該是人人平等的教育,是全體未成年國民應該接受的教育,不應該因為少年兒童的家庭背景有所區(qū)別,也不應該因為少年兒童的個人資質、努力程度而有所區(qū)別。共建生入學的實質是孩子父母所處單位的不同影響了孩子的入學,條子生更是以孩子家庭的經濟和權力背景為前提條件。即使推優(yōu)派位,特長生入學,直接原因也是孩子資質不同,從而導致受教育機會的不同。
毫無疑問,教育部門的這些舉措深得人心,受到社會的歡迎。然而,這些舉措的背后原因是什么,這些舉措的背后思路是什么,需要我們冷靜思考。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喜歡不喜歡作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這與過去關起門來辦教育相比,是文明社會的標志,是社會的進步。然而人們對教育只能是感性認識,是以自身權利、利益的獲取和失去為基礎的,教育部門必須平衡甚至滿足人民的權利和利益訴求,然而,教育部門更應該以專業(yè)的品質回應人民的訴求。
教育部門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yè)品質是什么?這需要對教育本質的把握,也需要對社會發(fā)展階段基礎上的教育特征進行把握。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具有兩個屬性:個體的社會化和個體的個性化,就是說要讓受教育者充分符合社會的要求,也要讓受教育者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就社會發(fā)展階段而言,現在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我們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辦公共教育;就教育發(fā)展階段而言,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以及人們生活的富裕導致教育邁進了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顯著特征就是要高質量滿足個性化需要。
滿足社會要求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從形式上滿足了社會對義務教育的公平要求。然而,這是不是僅僅停留于政治層面滿足了人們的要求?滿足這一要求的思路是否存在路徑依賴?更明白點說,是不是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延續(xù)了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一貫的計劃管控思路?從政策文本看,取消共建生、堵住條子生,實質上是采取強制的控制手段,控制人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選擇權,實行的是禁欲主義的思路,F在我國社會正在各方面對人們、對社會組織進行解放,對學生進行解放也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墒,在教育領域為何缺失解放的思路呢?
為此,我們呼吁社會要給教育更多的空間;教育也要為了學生的解放,從而解放自己。讓我們摔開膀子干吧,回應社會的訴求,為了學生的命運,為了國家的發(fā)展。各級各類教育如此,義務教育也不要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