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CD
三、分析題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巧用大循環(huán),處理不再難
山東某地采用循環(huán)經濟的理念,將秸稈“吃干榨盡”,對秸稈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稈種蘑菇
該地小麥種植面積為60萬畝,按畝產500公斤秸稈計算,每年產生30萬噸秸稈,雖然粉碎還田、壓塊做燃料、青儲養(yǎng)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稈,但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當地禁燒壓力很大。
2009年,該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蘑菇種植企業(yè),該企業(yè)以小麥秸稈加雞糞為原料培育雙孢菇,從當地收到的小麥秸稈不夠用,還在周邊100公里范圍的縣市區(qū)收集,雞糞則由當地一家大型養(yǎng)雞場提供,自蘑菇廠建起來后,蘑菇廠對秸稈的大量需要,讓原本難以處理而成為“包袱”的秸稈搖身一變,不僅成了香餑餑,而且還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
然而,蘑菇廠每年產生的6萬噸菌渣,四處堆積,臭氣難聞,也引來周邊群眾的投訴,由此,該蘑菇廠開始尋找下游菌渣處理企業(yè),開展產業(yè)鏈條的招商引資。
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動前來,并把廠子建在該蘑菇廠旁邊,他們將買來的菌渣加上豬糞,經過發(fā)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機復合肥,這不僅解決了菌渣問題,而且也附帶解決了讓周邊養(yǎng)豬戶頭痛的豬糞問題,該公司將生產出來的有機復合肥直接賣給周邊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以及果農等,由于減少了銷售中間環(huán)節(jié),價格合理,很受歡迎,該公司也因之而獲利頗豐。
三、“鏈接”到山林
秸稈經過種植蘑菇,變成的有機復合肥,最后拿到市場上銷售,算是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循環(huán)利用過程,然而,如果將有機復合肥集中用于生態(tài)修復工程,再次推動一個新的生態(tài)產業(yè)發(fā)展,豈不是更好?
該地又動起腦筋,將秸稈利用產業(yè)與退耕還林工程對接,該地的山區(qū)丘陵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萬多畝,這些山地土壤貧瘠、含沙量大,農作物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該地從2011年開始,由市財政投入數億元,實施為期5年的“自主退耕還林生態(tài)富民”工程,打算將這些山地改造成高產的大棗、大櫻桃等經濟果林,大力推進農林業(yè)轉型。
而要發(fā)展高產高效的有機林果業(yè),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有機肥從何而來?這時,秸稈等有機肥料又成了人們惦記的寶貝,為了種植出優(yōu)質林果,當地農民在山地種植果林時,都開始墊秸稈、放菌渣有機符合肥等,大片經濟果林的種植,不僅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實現了秸稈利用的大循環(huán),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6月22日)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huán)、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答案要點】
(1)“巧用大循環(huán),處理不再難”體現的是唯物辯證法的同一斗爭原理,同時也體現了事物是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區(qū)別,相互排斥的趨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決定了世界時辯證存在的,只要巧加利用,就可以變廢為寶,從困難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材料中關于秸稈循環(huán)利用的事例,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同時在其循環(huán)利用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在解決一個問題有困難時,通過其他處理方法可以使問題全盤解決。
(2)“困難和矛盾”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從問題自身出發(fā)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時,應該從事物的對立面把握其統(tǒng)一,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眼光對事物進行分析,以在動態(tài)循環(huán)中使問題得到解決。
35.綜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78年我國作出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時,美國《時代》雜志曾質疑說:“他們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按期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苯涍^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均已達到世界第二維,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提升到1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平均超過20%。據世界銀行統(tǒng)計,我國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之后,人民群眾對未來期待更高。過去施工建廠,首先考慮的是經濟利益,今天引進項目,擔心的卻是環(huán)境污染,過去期盼吃飽穿暖,今天卻追求吃得健康、安全;過去夢想有車有房,現在則憂慮PM2.5排放,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整體都有提高,但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近10年來中國基尼系數始終處于0.4以上,超出國際公認“警戒線”……這個經濟飛速發(fā)展,財富不斷積累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創(chuàng)造者“中國式奇跡”的同時,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亟待破解。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代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首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廣東,并向深圳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了花籃,習近平表示,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xù)推向前進,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2日)、新華網(2012年12月11日)等
材料2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講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保剡^頭來看,我們對鄧小平同志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斯主義。
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步時,沒有完成時。
摘自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1)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式奇跡”與“中國式難題”?(4分)
(2)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分析為什么“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6分)
【答案要點】
(1)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yè),過去的35年里,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今天,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只是階段性的,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還沒有最終完成,未來的路更長,任務更艱巨,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辯證統(tǒng)一,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
當前,我國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社會主義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所以說,“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