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教育,總是那么令人揪心,教育體制、高考制度、素質教育,教育專家和高層官員都會頭痛。這些頂層設計的問題,我們也關心,但總覺得相距甚遠。作為普通百姓,最關心、最迫切的,還是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哪所學校、能不能上更好的學校。為了能上好學校,厚著臉皮求爺告奶走關系、找門路,牽線搭橋以后還得意思意思,多少不說,過程之艱難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事成之后,擇校費是少不了的,價格不菲,但家長絲毫不會眨一下眼睛,畢竟交擇校費的資格那也是燒香拜佛求來的。有人說:這不公平,擇校制度的存在還容易產生教育腐敗。那好,禁止擇校,一律劃片就近入學。好像給這“病癥”找到了解藥,既能杜絕擇校過程中的不正之風,又倡導學生就近入學,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但教育問題可不是那么單純的問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禁止了擇校,是不是就公平了,家長是不是就省心了呢?未必。禁止擇校后,能上哪個學校,由你家房產決定。房子在好學區(qū),上好學校;在差學區(qū),只能上差學校。根源在哪呢?沒人逼你擇校,沒人逼你買學區(qū)房,你完全可以送孩子就近入學,節(jié)約成本、方便省事,何樂不為?可好學校,意味著優(yōu)越的硬件設施和優(yōu)質師資力量,同樣是義務教育,憑什么就因為我家房子不在這個學區(qū),就享受不到好的條件、好的老師呢?說到底,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重點學校、實踐學校、普通學校,學校本身的“三六九等”才是家長想方設法擇校、“傾家蕩產”購房的根本原因。
教育機會均等化,包括入學機會平等、教育過程平等和教育結果平等。入學機會平等目前已經基本實現,無論貧富城鄉(xiāng)都享有了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教育結果平等建立在入學機會平等和教育過程平等的基礎之上。如何實現教育過程平等呢?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標準化建設、師資力量配置均衡化、教師人才流動機制等措施,在許多國家都有成功的經驗。在日本,中小學;究床怀鲋攸c非重點、好與一般的區(qū)別,所有中小學校站在同一起跑線、無差別發(fā)展,甚至學校建設規(guī)模、標準、硬件配備都統一規(guī)格。而且教師配置均衡,實行流動機制,平均每個教師7年更換一次任職學校。在國內也有省市率先試水,江西省今年在11個縣(區(qū))試點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明年將全面推開;北京西城區(qū)中小學教師也試點開展了輪崗。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當然,教育機會均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還要考慮到經濟發(fā)展水平、地方財力、教育投入、人事、薪資等方方面面。但改革越是艱難越顯示其珍貴,讓家長不再為孩子去哪所學校而苦惱,讓孩子真正平等地接受教育,不論貧富、不論城鄉(xiāng)。玖月(萊山區(qū))